展望-厨余与污泥共消化

为取得厨余与污泥共消化的协同效应,渠务署与环境保护署(环保署)紧密合作,在大埔污水处理厂进行「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本署亦正计划在其他合适的污水处理厂实施较大规模的同类计划。

厨余与污泥资源化

厨余是香港都市固体废物中的最大组成部分。2018年,每天约有11,428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弃置于堆填区,当中约3,565公吨为厨余。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污泥,亦是固体废物。现时每天约有1,100公吨污泥会运往[源・区]焚化。厨余和污泥一方面是固体废物,但另一方面亦含丰富的能源资源。

caption

资料来源: 环保署香港废物统计数字-2018年概要

目前的厨余和污泥处理技术

厌氧消化是一种在缺氧情况下,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消化和分解的过程,其间可减少废物和有机物产生的气味和病原体,并产生生物气(可再生能源)作为副产品。目前,香港有2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以厌氧消化处理厨余,包括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1期及预计在2022年启用的沙岭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2期。预计这2个中心分别每日能够处理200公吨及300公吨的厨余,而于中心产生的残渣会进一步处理成为堆肥。

本署二级污水处理厂现时产生的污泥会由厂房的厌氧消化缸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量会减少,而同时产生的生物气则可用于生产电能和热能。部分国家会把消化后的污泥作进一步处理成为堆肥。至于香港,消化后的污泥会经过脱水,然后运往[源•区]用作焚化燃料,实行转废为能。焚化过程产生的热能则会被回收和转化为电力。

厌氧消化

海外国家已成功应用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共消化」)技术。与厨余和污泥厌氧单消化相比,「共消化」能减少固体量并增加生物气产量。生物气可用于生产能源,以补充污水处理厂的能源消耗。若有充足厨余和污泥,「共消化」能提供足够生物气,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能源需求。政府正研究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推行「共消化」,以扩展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网络,从而提升香港的厨余处理能力。

大埔污水处理厂50公吨「共消化」试验计划

《2016年施政报告》宣布,大埔污水处理厂自2019年起进行「共消化」试验计划,每日处理50公吨厨余及污泥。试验计划包括在大埔污水处理厂附近船湾渗滤液预处理厂兴建一个处理量达50公吨的厨余预处理厂,以及进行运作试验工作。本署和环保署携手推行有关试验计划。

计划下,环保署的工程包括建造厨余预处理厂。在此,厨余会先去除杂质,再捣碎变成厨余浆。至于本署工程则包括改建接收厨余的指定厌氧消化缸。改建工程包括把缸内的混合器更换为可把较高固体含量的厨余与污泥混合物均匀搅拌的新混合器。试验计划已于2019年9月开始。其间,环保署负责收集、运送,预处理和泵送厨余至大埔污水处理厂内指定的厌氧消化缸。本署则负责操作消化缸和利用生物气生产热能和电力,供污水处理厂使用。

大埔污水处理厂50公吨「共消化」试验计划的优点

本署只须12个月便完成「共消化」试验计划下的指定厌氧消化缸改建工程。由于厨余预处理设施邻近污水处理厂,「共消化」试验计划可达致一址两用和共同处理。消化缸中的微生物能否有效降解有机物取决于缸中的养分平衡。与单独消化相比,「共消化」可提高降解效率,从而减少固体量和增加生物气产量。在香港,消化后的污泥经脱水后会运往[源•区],作为焚化过程中的燃料,其间产生的热能会被回收及转化为电力。焚烧过程中,脱水后的消化物会变成灰烬,其体积减少约九成,有助节省珍贵的堆填区空间。

工作人员在大埔污水处理厂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新混合器

工作人员在大埔污水处理厂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新混合器

工作人员在大埔污水处理厂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新混合器

captio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