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研究不同生態改善措施的成效,於2015年末,渠務署在近粉嶺公路的河段,以及其下游接近馬會道地河段開展了生態改善試驗研究。
此項試驗研究的目標是促進濕地動植物回歸和繁衍,並提高河道景觀價值。監測結果顯示了河段改善工程前後的變化…
改善工程摘要
改善的上游部分長約250米,梯形的河堤鋪設了植草塼,河底鋪滿抛石。改善措施包括在植草塼河堤上種植河岸樹木,為野生動物提供遮蔭和棲息地。
下游部分覆蓋了一段長約80米的梯形混凝土渠道,經過改善工程, 混凝土結構被更加天然的河床和河岸帶所代替 。改善工程建立了多種水生生境,如水池、淺灘、鳥類休息地和挺水植被,另外也採用了新的河堤綠化材料以增強景觀價值。
(攝於2017第3季度)
池塘在維護水生生態方面擔任重要角色,為魚類和水鳥等動物提供必要生境。淺水池為鳥類提供著陸和休息點,這裡通常會有些挺水植物生長,也能吸引鳥類。淺灘則會增加河道的曝氣量,礫石和沙子的空隙能為水生無脊椎動物提供生境。
池塘在維護水生生態方面擔任重要角色,為魚類和水鳥等動物提供必要生境。淺水池為鳥類提供著陸和休息點,這裡通常會有些挺水植物生長,也能吸引鳥類。淺灘則會增加河道的曝氣量,礫石和沙子的空隙能為水生無脊椎動物提供生境。
特色生態改善設計
最新發現
改善工程後的監測期間,錄得較多植物品種,河道邊緣的原生植物和濕地植物為動物提供多個微生境。然而調研範圍的動物群體品種數量(包括濕地鳥類、蜻蜓、兩棲爬行動物、淡水魚和淡水無脊椎動物)略少工程於前記錄的數量;同時,調研範圍(包括改善河段的上游和下游)内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懸浮物含量較2015年或以前顯著增加,或會降低棲息地的質素 改善措施實施後,渠道的一些物理特徵,如水生生境類型數量和渠道的縱向生態連接性,已得到改善。已改善河段內的水池、淺灘和植被的根部可提供多樣化和複雜的野生動物生境。 然而,由於改善工程後的棲息地尚未穩定,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建議持續監測,待獲取更多信息方可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