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简体] [ 圖像版本] [核實聲明] [回應表格] [完成目標]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首頁 | 署長序言 | 報告簡介 | 節能減排 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 | 年度大事 重點輕描 | 管治方針 | 渠務署主要職責 | 環境管理 | 關愛員工 | 持份者參與活動 | 核實聲明 | 完成目標 | 主要統計數據 | 回應表格 |
[section1_large.jpg]
渠務署今年踏入30周年,與香港人風雨同路,繼續以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和雨水排放服務為己任。我們本着「勿畏難、勿輕略」的精神,上下一心,迎難而上,以誠懇的態度工作。我深信,過去30年,市民已見證到我們如何努力引入創新科技,以提升渠務基建。
政府深切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早於2007年便成立跨部門氣候變化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由環境局主持,成員是16個部門(包括渠務署)的代表。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降低温室氣體排放量,我們積極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並尋找轉廢為能的契機。
我們現時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能、太陽能和生物氣產能。以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為例,我們於2018年10月首次在廠內裝設水力渦輪發電系統,利用污水的流動轉化為電力,每年預計可生產高達12萬度電。此外,我們在多個污水處理設施的戶外空間安裝了太陽能板,當中以小蠔灣污水處理廠的太陽能發電場為目前政府設施內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電。我們亦正積極使用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氣發電和產熱,在各個大型二級污水處理廠設置生物氣發電機、鍋爐等,把生物氣轉化為電能及熱能。本年度,生物氣所產生的能量約為2,700萬度電。因此我們的可再生能源設施合共生產超過2,800萬度電,約佔渠務署用電量的9%。我們未來將繼續加強使用再生能源,與香港一同邁向低碳智慧宜居城市。
另一方面,我們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正試驗廚餘與污泥共消化技術,把在共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氣轉化為電力。我們正積極推行轉廢為能措施,研發適用於渠務署設施的技術,以期減少依賴傳統化石燃料和舒緩堆填區的壓力,長遠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香港土地資源匱乏,渠務設施難免成為市民的近鄰。我們本着「與民共生、與民共享」的精神,讓渠務設施與社區連結,並與市民建立緊密的關係。我們正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擴建成為三級處理水平的淨水設施。我們會於淨水設施中加入「社區共融」元素,例如將開放予公眾享用的公共休憩空間、園景設施等。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近年越趨明顯,正影響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香港難以獨善其身。超強颱風「山竹」於2018年9月襲港,本港多區錄得破紀錄的風暴潮,海平面亦普遍升高超過兩米,導致低窪地區嚴重水浸。
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們根據過往記錄,識別了七個容易受風暴潮影響而出現海水淹浸情況的風暴潮點,以及三個容易因海浪超越海堤而出現水浸情況的越堤浪點。誠然,渠務署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因此,政府與社會各方(包括企業)必須群策群力,制定可行的行動計劃,為突如其來的情況作好準備,盡力減低相關地點的水浸風險。
未來,我們的團隊將繼續為市民提供高效優質的污水處理及防洪服務,並持開放務實的態度研究可否引進新技術以利推展工程和營運設施,務求與時並進。我在此勉勵部門上下,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繼續一心一意、兢兢業業改善污水處理和雨水排放服務。
渠務署署長
盧國華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