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報告工具:

EmailDownloadPrint
 

署長序言

2017-18年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上善若水」為題:水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就正如本署默默為市民提供高效優質的防洪及污水處理服務,並同時致力減少因此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上善若水」也正切合我們近年積極推行的「藍綠建設」和「海綿城市」理念。我們採用順應環境的設計,將以往視為「鄰避建設」的渠務設施融入社區,讓市民接納和享用,並盡量減少施工時,以及設施運作期間對市民造成的滋擾。

市區綠化河道走廊

時代進步,進行河道改善工程時,除河道的排水功能外,還須提升其生態價值,以及盡量將之融入四周環境,創建宜居城市之餘,更推廣親水、近水文化。近年,本署落實不少河道改善工程,其中犖犖大者是現已大致完成的「啟德河改善工程」。是項工程將昔日的啟德明渠活化成啟德河,提升其排洪能力之外,亦加入大量綠化及生態元素,令原先衞生有待改善的明渠轉化成市區綠化河道走廊。我樂見該工程為市區河道改善工程重新定位,同時為往後同類工程立下楷模。

氣候變化

2018年年初,我們剔除大埔洞梓路的水浸黑點,令全港水浸黑點減至6個,足見部門防洪工作的卓越成果。我們必定再接再厲,加倍努力,務求消除全港所有水浸黑點。

2017年,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香港飽受風暴吹襲。年內,共7個熱帶氣旋襲港,當中5個更是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平了1964及1999年最多熱帶氣旋襲港的紀錄。另外,8月23日,超強颱風「天鴿」襲港,香港天文台一度發出10號颶風信號。「天鴿」威力驚人,造成嚴重破壞,其引發的風暴潮,加上天文大潮效應,更導致本港多處低窪地區淪為澤國。雖然本署早已跟其他部門在易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窪地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以及實施預警和應變措施,但經「天鴿」一役,我們認為必須進一步檢視極端風暴潮及越堤浪對沿海地區的影響。然而,本署難以單打獨鬥,得與其他部門齊心協作,以及社區配合,聯手出擊,方能對應極端天氣的新挑戰。

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計劃

為促進本港可持續發展,政府現積極開拓土地資源,以滿足市民的住屋和社會發展需要,當中發展岩洞為其中一個創新方案。「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計劃」擬將現有廠房遷進亞公角女婆山的人工岩洞。屆時,該廠將成為亞洲區内最大型的人工岩洞污水處理廠。是項計劃已籌備多時,我們亦曾舉辦多場公眾參與活動,聽取市民意見。計劃首階段建造工程如箭在弦,預計可於2019年年初展開。該廠遷址後,可騰出約28公頃土地作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

多行一步 推廣渠務工作

這是我第四次為可持續發展報告撰寫序言;4年間,我見證了大大小小工程項目動工或完竣,深深體會同事熱誠盡責,上下齊心一同竭力克服各種挑戰和困難的幹勁。我一向深信,要加強市民對本署的信心,我們必須積極推廣工作成果。為此,我們大膽嘗試,於2018年1月破天荒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在旺角大坑東蓄洪池合辦名為《大禹之後》的新媒體藝術展覽,以「軟」藝術形式介紹「硬」防洪工作。展覽吸引逾萬市民入場,備受各方讚賞。我想再次感謝同事們在竭力為市民提供優良服務之餘,更主動承擔更多責任,將最好的渠務服務推廣給市民。

放眼未來

為使服務日臻完善,本署與時並進,不斷研究引進新技術以利推展工程和營運設施,例如近年開始應用不同傳感器收集數據,以提升維修工作的效率及質素,並響應發展局推行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的政策,因此投放資源培訓同事善用有關系統,務求提升工程設計的準確性及縮短施工期。

本署明年踏入30周年誌慶,我謹祝部門各項防洪和除污工程得以順利推展。「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常與《易經》的「厚德載物」呼應,我亦勉勵部門上下,在挑戰不斷的環境中,秉承「以心為心,盡力盡心」的精神,時刻開放胸襟,迎接新的技術和思維,精益求精,為香港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和雨水排放服務。


唐嘉鴻

唐嘉鴻
渠務署署長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