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文] [English Version] [繁體] [图像版本] [网页指南]
首页 | 署长序言 | 关于本报告 | 活化河道 上善若水 | 年度大事 重点轻描 | 管治方针 | 渠务署主要职责 | 环境管理 | 关爱员工 | 媒体参与活动 | 持份者参与活动 |
[section1_large.jpg]
2017-18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上善若水」为题: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就正如本署默默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的防洪及污水处理服务,并同时致力减少因此对周遭环境的影响。「上善若水」也正切合我们近年积极推行的「蓝绿建设」和「海绵城市」理念。我们采用顺应环境的设计,将以往视为「邻避建设」的渠务设施融入社区,让市民接纳和享用,并尽量减少施工时,以及设施运作期间对市民造成的滋扰。
时代进步,进行河道改善工程时,除河道的排水功能外,还须提升其生态价值,以及尽量将之融入四周环境,创建宜居城市之余,更推广亲水、近水文化。近年,本署落实不少河道改善工程,其中荦荦大者是现已大致完成的「启德河改善工程」。是项工程将昔日的启德明渠活化成启德河,提升其排洪能力之外,亦加入大量绿化及生态元素,令原先卫生有待改善的明渠转化成市区绿化河道走廊。我乐见该工程为市区河道改善工程重新定位,同时为往后同类工程立下楷模。
2018年年初,我们剔除大埔洞梓路的水浸黑点,令全港水浸黑点减至6个,足见部门防洪工作的卓越成果。我们必定再接再厉,加倍努力,务求消除全港所有水浸黑点。
2017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香港饱受风暴吹袭。年内,共7个热带气旋袭港,当中5个更是8号或以上热带气旋,平了1964及1999年最多热带气旋袭港的纪录。另外,8月23日,超强台风「天鸽」袭港,香港天文台一度发出10号飓风信号。「天鸽」威力惊人,造成严重破坏,其引发的风暴潮,加上天文大潮效应,更导致本港多处低洼地区沦为泽国。虽然本署早已跟其他部门在易受风暴潮影响的沿海洼地进行排水系统改善工程,以及实施预警和应变措施,但经「天鸽」一役,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检视极端风暴潮及越堤浪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然而,本署难以单打独斗,得与其他部门齐心协作,以及社区配合,联手出击,方能对应极端天气的新挑战。
为促进本港可持续发展,政府现积极开拓土地资源,以满足市民的住屋和社会发展需要,当中发展岩洞为其中一个创新方案。「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计划」拟将现有厂房迁进亚公角女婆山的人工岩洞。届时,该厂将成为亚洲区内最大型的人工岩洞污水处理厂。是项计划已筹备多时,我们亦曾举办多场公众参与活动,听取市民意见。计划首阶段建造工程如箭在弦,预计可于2019年年初展开。该厂迁址后,可腾出约28公顷土地作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
这是我第四次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撰写序言;4年间,我见证了大大小小工程项目动工或完竣,深深体会同事热诚尽责,上下齐心一同竭力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干劲。我一向深信,要加强市民对本署的信心,我们必须积极推广工作成果。为此,我们大胆尝试,于2018年1月破天荒与香港艺术发展局在旺角大坑东蓄洪池合办名为《大禹之后》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以「软」艺术形式介绍「硬」防洪工作。展览吸引逾万市民入场,备受各方赞赏。我想再次感谢同事们在竭力为市民提供优良服务之余,更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将最好的渠务服务推广给市民。
为使服务日臻完善,本署与时并进,不断研究引进新技术以利推展工程和营运设施,例如近年开始应用不同传感器收集数据,以提升维修工作的效率及质素,并响应发展局推行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的政策,因此投放资源培训同事善用有关系统,务求提升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及缩短施工期。
本署明年踏入30周年志庆,我谨祝部门各项防洪和除污工程得以顺利推展。「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常与《易经》的「厚德载物」呼应,我亦勉励部门上下,在挑战不断的环境中,秉承「以心为心,尽力尽心」的精神,时刻开放胸襟,迎接新的技术和思维,精益求精,为香港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服务。
[edwin.jpg]
唐嘉鸿
渠务署署长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