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報告工具:

 

應對氣候變化

2015年12月,各國領袖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承諾進一步加強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就此,香港政府加快步伐,回應有關議題。

事實上,早於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已成立由環境局領導的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渠務署是16個參與部門之一,並在協助香港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擔當重要角色。為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我們在檢討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時,會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並按需要展開排水改善工程。另一方面,渠務署亦致力於轄下設施推行節能減排措施,包括引進高效污水處理技術、使用可再生能源及善用生物氣發電等, 減緩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威脅全球,與其他城市和地區保持緊密聯繫,能促進資訊和經驗交流。渠務署是國際組織C40城市氣候領袖組織旗下「連結三角洲城市」的成員,代表香港政府與其他三角洲城市在防洪工作方面作技術交流。本署亦是粵港應對氣候變化聯絡協調小組成員,定期與廣東省政府交流排水系統規劃的經驗。

渠務署會繼續和各部門及地區合作,為香港以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出力。本章節列出渠務署在節能減排工作。欲知藍綠建設及防洪詳情, 請參閱第5章 渠務署主要職責及第6章 環境管理 – 藍綠建設。

應對氣候變化

碳審計

為確定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源頭,我們為轄下廠房進行碳審計,並落實相應措施,降低耗能、提高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本年度,我們共進行了兩次新的碳審計和6次監察碳審計。未來,渠務署還會為更多污水處理廠及建造工程項目進行碳審計,以及採取更多減碳措施,冀能減少碳排放, 緩減氣候變化。

2014年的碳排放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1

(1) 渠務署8所主要污水處理廠的碳排放數據。報告期內,該8所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佔總污水處理量達50%以上。渠務署暫時未有為總部辦公室進行碳審計。
(2) 由於四捨五入關係,各項目數字相加未必等於總和。
(3) 包括因種植樹木、製冷、消化污泥、使用食水及棄置廢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淨值總和。
(*) 進行了新的碳審計的污水處理廠

使用電動車

電動車由電池驅動,無須燃燒汽油,不會直接排放廢氣,有助改善香港路面空氣質素。截至2016年3月,本署車隊共有20部電動車;2015-16年度,總行車里數約為254,000公里。我們計劃於轄下設施物色合適位置,增設電動車中速充電器,進一步推廣使用電動車。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充電插座

實施多項節能措施

本署於2007年成立能源及排放管理小組,透過多個途徑管理本署的能源和污染排放,包括訂立基準以評估表現、實施改善措施及匯報節能成效。近年,我們在營運上的節能和減碳一直表現理想。於2015-16年度,我們透過優化及更換污水處理廠的操作設施、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及更換發光二極管等,成功節省了約169萬度電4(相當於減碳約1,176噸)5

(4) 以2006-07年為基線
(5) 使用全港性的預設值0.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瓦時計算

裝設太陽能光伏板

本署轄下各類設施,包括位於元朗、石湖墟、昂船洲、小濠灣及沙灣的污水處理廠,均採用大規模的獨立或接駁電網太陽能光伏系統,為廠內設備提供電力。隨著小濠灣污水處理廠的太陽能光伏系統於2016年年低安裝完成,本署在廠內太陽能光伏板的總發電容量將約為1,250千瓦。

生物氣轉化為能

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在厭氧消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物氣,屬可再生能源。為善用生物氣,渠務署已於沙田、大埔和石湖墟的污水處理廠共安裝5台電熱聯供發電機(總發電容量為3,600千瓦),為污水處理廠提供部分所需電力。年內,我們利用生物氣體所產生約3,200萬度電,較2010-11年度上升約28%。

由於部分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及生物氣產量較低,傳統的大型電熱聯供發電機並不適用。為善用這些生物氣,我們積極研究採用微型渦輪發動機,並於元朗污水處理廠完成試驗研究項目,安裝了這種發動機(發電量為30千瓦)。研究結果顯示,有關系統穩定可靠,電力輸出與設計目標一致。我們將會繼續監察系統表現,如有需要,會以模組形式擴充。是次試驗所得的操作數據和經驗,有助我們為其他污水處理廠設計同類設備。

小濠灣處理廠內的太陽能板

小濠灣處理廠內的太陽能板

元朗污水處理廠的微型渦輪發動機

元朗污水處理廠的微型渦輪發動機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研究項目

根據《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政府期望在2022年把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量減少約四成(以2011年為基礎)。為此,渠務署將與環境保護署合作,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為期6年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

計劃推展先,我們將於現有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設立廚餘預先處理設施,並於大埔污水處理廠設置污泥厭氧消化系統。經處理的廚餘,將於大埔污水處理廠與污泥進行共厭氧消化,產生生物氣體。計劃除有助提升本港的廚餘處理能力外,亦能轉廢為能,減低碳足跡。

廚餘預先處理設施的勘查研究、設計及建造顧問合約已於2015年10月開展。預計設施於2018年啟用後,每日最多可處理約50公噸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