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獨立審核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highlight1.gif] 參觀污水處理設施訪客人數
為致力向各市民推廣「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我們在2012-13年度舉辦多項公眾參與活動,當中主要包括:
[section6_photo32.jpg]
[section6_photo33.jpg]
[section6_photo34.jpg]
[section6_photo35.jpg]
[section6_photo38.jpg]
[section6_photo39.jpg]
[section6_photo40.jpg]
為促進公眾參與啟德河的規劃,我們於2010年及2011年安排了兩個階段的「共建啟德河」公眾參與活動,目前正參考諮詢結果將啟德河改建活化,成為翠綠宜人的河道及優美市景,達到防汛排洪的重要作用之餘,同時可改善外觀和形象。
為鼓勵鄰近學校的學生參與項目,我們於2012年舉辦啟德河意念繪畫比賽。3間小學共有54位學生提交作品參賽,得獎畫作在工地圍板公開展覽,美化了工地環境,為工程項目添一份藝術氣息。
於推行建造鄉村污水收集系統工程時,我們會於工程施工前、施工階段及完工後3個階段舉行公眾參與活動,與相關持份者保持溝通及交流意見。
在工程進行前,本署會聯同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就有關的建議工程計劃、污水渠的走線和泵房的位置向區議會、鄉事委員會、鄉村的村代表及村民進行諮詢,並同時交代村民於工程完成後需承擔的責任,包括需自行將村屋的污水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及繳交排污費等。
在施工階段,我們會就工程的安排諮詢鄉村代表及村民,以減低對他們的滋擾,並於村口張貼告示板展示工程範圍及預計施工期。除此以外,我們亦會與屋主取得共識確認終端沙井的位置,以及簡介日後屋主需負責進行接駁污水渠至公用共污水收集系統的工程。
[section6_photo46.jpg]
當渠務署為村民建設的污水收集系統工程接近完工時,本署聯同環保署會到村內逐戶拜訪,諮詢並了解個別住戶的接駁污水渠問題,然後舉行簡介會向全體村民詳細解釋是項接駁污水渠計劃的技術及責任。環保署隨後會按照政府指引和規格及《水污染管制﹝排污設備﹞規例》,發信要求居民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接駁污水渠工程﹝通常為期6至12個月﹞。期間本署及環保署仍會繼續向有需要的業主聯絡,協助解決接駁問題。
我們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舉行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與公眾及持份者攜手優化搬遷計劃。
我們首先於2012年11月初在赤柱污水處理廠舉行了傳媒簡報會,並得到傳媒廣泛報導。然後,我們在沙田和馬鞍山區內16個地點和12個社區中心及社區會堂舉行一系列巡迴展覽,介紹有關可行性研究的資料。在巡迴展覽期間,我們亦邀請市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他們對搬遷計劃的意見及關注事項。市民亦可以透過電話熱線、電郵、傳真或郵寄等途徑,就搬遷計劃提出意見。
為了與市民分享計劃的最新資訊及進展,我們於2012年11月成立了研究計劃網站(www.STSTWinCaverns.hk)及Facebook專頁(STSTWin-Caverns)。我們並於2012年11月及2013年3月分別出版了第一及第二期通訊,除了把通訊上載至研究計劃網站供市民下載外,我們亦郵寄通訊至擬議重置選址及現有沙田污水處理廠附近的住戶及其他持份者。我們亦安排於電視頻道、九巴和港鐵車廂內播放宣傳短片,以及把宣傳短片上載至研究計劃網站和Youtube網站供市民觀看。
於2013年3月,我們舉行了3場社區小組會議,以諮詢擬議重置選址及現有沙田污水處理廠附近的居民及其他持份者。同月,我們亦舉行了一場焦點小組會議,與環保團體及專業團體交換意見。我們計劃於2013年7月至10月舉行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繼續與公眾及持份者攜手優化搬遷計劃。
本署向來高度重視與公眾的溝通,所以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工程推行以來,我們一直致力與鄰近工程的各個持份者及市民保持緊密的聯繫。務求於參考各界不同的意見後,工程能進行得更完善及更能照顧到各界不同的需要。我們更希望於工程進行期間,能同時提升社區的生活環境及加強與社區的關係。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與跑馬地區內的關注團體和學生進行聯繫。
為了確保我們能與社區保持緊密聯繫,並聆聽他們的意見,多年來我們均有出席區議會會議。在2012-13年度內,渠務署署長聯同相關同事先後出席西貢、葵青、沙田、屯門、大埔和元朗的區議會會議,以介紹本署在該區的工作和主要工程項目,並徵詢他們的意見。
科技對於提升我們的表現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十分重視聽取專家的寶貴意見,藉此優化我們營運的技術水平。在2012年11月,我們主辦了以「可持續的排水設計」及「污水處理」為主題的「渠務署研究與發展座談會2012」。為期兩天的座談會共邀請到17位專家學者出席,介紹其研究成果,範疇包括(i)水文學和水力學、(ii)可持續的都市排水系統、(iii)設計和物料、(iv)廢水和污泥處理、(v)氣味管理,以及(vi)可再生能源。專家於會上分享其研究工作的知識及經驗,我們會善用研究所得,進一步探討應用於本署轄下工程和設施的可行性。
[section6_photo65.jpg]
為進一步提高本署各部門同事於進行河道治理工程時對環境生態的保育意識,本署的排水工程部邀請了多個綠色團體,包括綠色力量、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於2013年3月21日共同舉辦有關城市河道生態的一天訓練課程。
各綠色團體的代表深入淺出地介紹香港河道生態,並指出香港河道治理工程中常見的生態問題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排水工程部亦於當日下午安排實地考察,使各綠色團體能更具體地向參加者解說於天然河道進行河道治理工程時需注意的事項及如何優化工程中的生態保育措施。
此外,本署於2012年5月17日舉辦了為期一天的「對城市河流的生態代價研討會」,分享及整合我們在蠔涌、林村及梅窩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上,獲得有關生態河道設計的經驗,和探索在香港城市河流生態的新興概念的理解。來自多個環保團體,包括綠色力量、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長春社、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和香港觀鳥會的代表應邀出席是次研討會,並在會上提出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本署研究和應用於未來的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