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導賞


6. 魚塘

元朗有很多魚塘。山貝河河口、南生圍一帶的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廣闊平坦,黏土土質很適合開闢魚塘。所以,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帶已經有基圍和魚塘運作。及至五、六十年代,后海灣的魚塘養殖業開始蓬勃,有大量稻田和基圍轉為魚塘,使元朗成為香港最大的魚塘區。不過,現在不少魚塘已用作城市發展,例如錦田河新河道,也是藉開鑿多個魚塘而成。河道旁一些三角形的小水池,就是原來魚塘的部分。 

八十年代是香港魚塘養殖業的全盛期。在1986年,香港魚塘的面積約達二千一百三十公頃,養殖淡水魚的產量亦達每年近六千公噸的高峰。可是,內地淡水魚供應造成競爭、加上城市發展和水質污染的影響,香港魚塘養殖業在九十年代開始萎縮。到2012年,香港魚塘的面積只有約一千一百五十公頃,淡水魚產量有二千多公噸。 

以往本港魚塘飼養的魚種主要包括:鯉(Cyprinus carpio)、鰱(Hyp 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鯪(Cirrhinus molitorella)、鯇(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鱅 (Aristichythys nobilis)。烏頭(Mugil cephalus)是元朗魚塘的名產。以前,后海灣是烏頭的育苗場,漁民可在冬春期間於山貝河河口捕撈烏頭魚苗,然後放到魚塘飼養。可是,后海灣受污染影響,魚苗數目現已大不如前。現在,魚苗主要由內地或台灣入口。近年本地魚塘亦成功飼養黃鱲鯧(Trachinotus blochii)、盲鰽(Lates calcarifer)、龍躉(Epnephelus lanceolatus)等魚種。

魚塘除可養殖魚類,還甚具生態價值。相鄰的魚塘可形成大片濕地,供水鳥和其他野生生物棲息。魚塘的水在捕魚及清理後排走,塘底的小魚及無脊椎動物就成為鳥群的盛宴,所以魚塘是人類活動和大自然並存的好例子。這大片魚塘還有助穩定微氣候,並在暴雨時發揮蓄水緩洪的功能。 


烏頭 (Mugil cephalus)

鯪 (Cirrhinus molitorella)

鯇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鱅 (Aristichythys nobilis)

錦田河新河道是藉開鑿魚塘而成

大群鷺鳥到魚塘覓食

大群鷺鳥到魚塘覓食

養魚戶撒網捕魚

多個相鄰的魚塘

Green Power

© Copyright by Green Power

返回頁首